时间:2024/3/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考证,中国的太极拳是源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它的创始人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代传人、著名武术家陈王廷。迄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

网图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其始祖陈卜。据考证,陈卜最初来自山西泽州郡(现今晋城市),后来迁徙至山西洪桐县。到了明朝洪武五年(公元年),陈卜又迁居至河南怀庆府(现今沁阳市)。

陈卜是一位忠厚的人,拥有扎实的拳械技能并深受邻里乡民的尊敬。因此,当地人将他所居住的地方称作陈卜庄(在解放后划归至温县),如今仍沿用至今。

网图

由于陈卜庄所在地的地势相对较低,常年受洪涝之苦,因此陈卜一家搬迁到距离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由于该村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至今仍然存在一段深沟),随着陈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常杨村逐渐改为陈家沟的名称。

网图

陈卜在定居陈家沟后,开始开垦土地和种植庄稼,致富兴家。家族不断壮大,直到第七代开始分家。为了保护家园和维护地方安宁,村中设立了武学社,传授武艺。然而,陈氏家族的历史记录很少,多数是口耳相传。直到公元年,陈氏第十代祖陈庚为陈卜立碑,开始简要记录了陈卜的历史事迹。

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许多人物、事件和关于拳术的细节已经有所遗漏。因此,对于拳艺、人物、事件的文字描述,只能追溯到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陈王廷的别名是奏庭,他是明末清初的人物,既有文化又有武艺,擅长拳械,功夫高深,广受河南、山东等地的人们尊敬和赞誉。

他在晚年隐退后,按照家族传承的拳法,吸取了许多不同流派的精华,并结合太极阴阳哲学,参考中医经络学说以及道家的导引与吐纳养生术,创立了一套内功拳法,名为太极拳,其具有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并且内外修养兼顾的特点。

由于创始人姓陈,所以这种拳法被称为陈氏太极拳。陈王廷传授的技艺包括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式、双人推手以及多种武器的使用,如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

网图

由于年代已久,陈王廷的著作许多已经遗失,现在只存有《拳经总歌》和一首词作《长短句》。这首词的上半部分描述了过去的抗击敌人的历程,“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在陈王廷之后,陈家沟村民开始广泛练习太极拳,这一传统代代相传,男女老少皆有所涉猎,并仍然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和“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样的谚语。

网图

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将太极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他在祖传老架五个套路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了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当今流行的两个套路: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第一路动作大方,注重糅合柔刚之美,旨在通过运用“棚捋挤按”这四种正面劲和“采挒肘靠”这四种隅角劲,以柔为主、以刚为辅的方式进行练习。在这个套路中,缠丝劲是最主要的锻炼方式,发劲则是其中的辅助手段。全身内外的动静分合、一动全身动的特点在练习中得以充分体现,展现出太极拳柔缠中的舒适、缓慢、稳定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快速紧凑,强调刚劲,同时注重柔性的运用。在这个套路中,以“采挒肘靠”为发劲方式,以“棚捋挤按”为辅助技巧。这个套路注重刚性发劲,有猛烈地窜蹦、跳跃、腾挪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之美。

网图

太极拳老架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武术形式,强调柔中带刚、快、脆的特点。它通过刚柔相济的技法,让身体柔韧有力,并具有攻防一体的能力。陈长兴是一位专业的保镖,在武术界拥有极高的声誉。他被誉为“牌位大王”,并撰写了多个太极拳著作,包括《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以及《太极拳战斗篇》等。此外,他还教授了许多著名的学生,如陈花梅、陈耕耘和杨露禅。

第十四世陈有本又在之前套路上进行了一些改动,摒弃了一些难度较大和重复的动作,架式宽大与老架基本类似,被后人称之为新架(小架)。

网图

十五世陈花梅,即字鹤齐,是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生于年,去世于年。他性格豪爽,喜欢行善积德,武德高尚,太极功夫十分纯熟。从小跟随陈长兴学艺,聪明好学,勤奋练习,对太极拳和武器的使用都有着精深的了解。他住在陈家沟西,创立了西北拳社,并传授太极拳的技艺。陈花梅在太极拳界有着广泛的弟子群体,他为太极拳的繁荣和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网图

十六世陈五常(-)是太极拳第八代传承人,家世世代从事武术。从小跟随父亲陈花梅学习太极拳,技艺精湛。他性格豁达开朗,正义勇敢,经常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打击恶霸,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他在村中负责管理西北拳社,为了方便村民习练,经常将武器和器材摆放在街上,不收取费用。

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人都是其门下拳师。唐豪为了考察太极拳的源流,前往了陈家沟,并与陈家拳师陈德禄和陈田科进行了技艺切磋。

年的冬天,一座砖窑突然塌陷了,他在救助同乡时无法逃出,最终不幸身亡。他的高尚品德和拯救生命的勇气,至今在当地仍被传颂着。作为舍己救人的榜样,他的故事历久弥新。

网图

第十六世陈五典(-),陈式太极第八代传人,陈五常之弟。他从小跟随父亲陈花梅习练太极拳械,因其聪明机敏,被人称为“一点通”。在他的兄长陈五常的指导下,他经常与大姐大燕切磋演练,技艺不输给他的兄长。年,他的兄长去世后,当地居民推举他接任兄长掌管村中西北拳社。除了习武授徒,他还在沁阳西万、温县北张羌等地设场授拳,为推广和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网图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陈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他发现陈氏拳术一直以来都以口传为主,笔墨著作很少,于是他决定深入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经过长时间的发愤著书,他终于在12年后完成了《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详细阐述了陈氏世代练拳的经验。在这部巨著中,陈鑫先是以易理为基础来阐述太极拳的理论,同时引证了经络学说,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此外,他还以缠丝劲为核心,强调了内劲的重要性,将内劲视为太极拳的控制中枢,从而使这部著作成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

他还创作了《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经典著作。

网图

第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从年教授拳术开始直至年,一直在北京从事教学工作。他以其独特而富有张力的技击技术,在采、挒、肘、靠、拿、跌、掷、打等方面的技艺上,将刚与柔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出高超的武术水平。陈发科在对练中的控制和击败都是非常准确、迅速的,他的高超击法意味着在相互比试中能够轻易地把对手撂倒,展现出了技击技术的完美。由于其忠厚与武德高尚,陈发科在各界人士中备受欢迎,他对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网图

第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他是《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的作者。他的品德高尚,不知疲倦地教育人们,为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敬佩,成为陈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为后人继承和发展陈氏太极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图

目前所传承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保持了传统风格,特点在于风格和技击应用。陈氏太极拳流传了许多流派,其中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最为代表性,各自独具风格和特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yangzx.com/qysjj/123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