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题记

井陉西口之固关驿道

年1月1日,阳历新年元旦,天气晴朗。我约了好朋友老郝、小李和同事冯女士,奔赴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关,开始了新年文化之旅的第一站。对井陉和井陉关这个名字,我一点也不陌生,它不仅与我的家乡为邻,在大学时代老师讲楚汉之争就提到它。及至参加工作后,我的两位师兄--井陉窑考古专家孟繁峰先生、《井陉县志》总纂梁建楼先生,经常谈及井陉之事。几年前,文史专家王律先生送我一本《古道雄关赋》,读后对井陉古道及井陉关的雄奇险要和沧桑巨变,感触极深。虽如此,但我始终对井陉关的全貌缺乏认识,于是决定利用假期去实地领略一番。井陉处于晋冀交通要道上,平时去井陉,经常遭遇堵车,就是后来修建了公路、铁路、甚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仍然没有改变井陉道路繁忙拥堵的景象。由于和山西接壤,井陉文化中保存了许多山西的元素,比如晋剧就是井陉的主要剧种,位于晋冀边界的村落,更体现了古村、古道、古树、古关的一些风貌。前几天,下了一场小雪,部分路段和山梁上还残存一层薄薄的积雪。我们乘车沿着井陉人民新修的“太行天路”,穿行在盘山公路上,自南障城、支沙口、蒋家村、吕家村,穿过大梁江隧道,进入山西境内,来到了石太高速公路固关桥下。两旁有标语,上写“平定人民欢迎你”等字样。同行的冯女士惊呼,去井陉关不去井陉县,怎么来到人家山西了?这就涉及到历史的变迁,需要讲讲历史故事了。井陉西口之固关长城井陉古村落之吕家村街道井陉县境内新修之“井陉天路”“太行蜿蜒来,井陉扼其吭。”(清·曹懋坚)在崎岖的太行山路上,井陉处于扼控咽喉的位置。事实上,井陉不仅指今天的井陉县,它首先是指太行山内一条狭长的山路。人们在谈到“井陉”时,往往引用宋代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说井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意思是说井陉像一个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井陉”的记载,《吕氏春秋·有始览》说道:“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书中列举了雄居天下的九处关塞,井陉位列“第六塞”,这是目前已知关于井陉的最早记载。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名著《元和郡县志》卷十七记载:“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获鹿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并引用了晋代著作《述征记》谓“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在这里,不仅说明了井陉是盆地、是关口,还明确了井陉是太行山的第五陉。太行山自南而北,峰高涧深坡陡,险峻不可攀越,独有八处断裂小路,称为八陉,一曰轵关陉(在河南济源),二曰太行陉(在河南沁阳),三曰白陉(在山西陵川),四曰滏口陉,五曰井陉,六曰飞狐陉(在涞源与蔚县之间),七曰蒲阴陉(在易县),八曰军都陉(在北京昌平)。在太行八陉中,前三陉在河南和山西省,后三陉在太行山北段,位于今北京的西南和西北方向,第四陉滏口陉处在邯郸峰峰矿区。而在太行山中部绵亘里的广袤山地上,只有井陉,是连接古真定府与太原府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陉,就是山地的断裂带而形成的沟谷。陉者,径也,在古代二者通用,就是指山间小路。但要成为道路,如没有人工的修建是难以成行的。《史记》说韩信、张耳领兵东下井陉口击赵,“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是条狭窄的羊肠小道。那井陉古道是什么时间开通的呢?查阅相关资料都没有明确记载,最近读河北省文物专家孟繁峰所著《曼葭及井陉的开通》一文,从中找到了答案。孟先生在文中专门谈了井陉古道的开通问题。他上世纪在井陉县进行文物复查,领队开展井陉窑的考古发掘,基本上走遍了井陉的文物古迹、山山水水,对井陉古道进行了踏察,认为古道开通于战国时期,是赵武灵王为向北扩张吞并中山国而修建的,时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初,即前到前年之间。并参照有关史籍记载,依据目前井陉境内留存的遗址考证,确认战国时期贯通井陉的大道,其走向是:从井陉东口进入,沿虎头山南麓西行,过沈山寨,经曼葭城(今威州)向西涉绵水,越青石岭至五陉城(今天护村)向西南方向,经天长岭、井陉西南口(今固关)、上艾(今平定县境内)、平谭(今阳泉北)、马首(今寿阳县西南)到达今榆次、太原一带。当初开辟的井陉古道可以说只是一条简易路,以通行车辆为标准,仅能容一辆车通行,部队只能是单列行走,也就是史记说的“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道路也在不断修建提升,中间也有过几次小小的改道,昔日的战国秦汉古道已很难觅其真迹。目前大家能领略到的井陉古道,实际上是明清以后修建的。据《井陉县志》记载,明清以后的井陉古道仍被称为“燕晋通衢”,东西长约百里,东从获鹿县城西行十里入井陉,经头泉、下安、上安、东天门、微水、长岗、横口、北张村、郝西河、东窑岭、河东、越治城(今天长镇)、南关、朱家疃、板桥、长生口、小龙窝、核桃园,至山西省境内,出固关。在民国以前,这条路是石家庄到山西太原的唯一一条官道。“自入土门口,肩舆宛负舟。崖悬盘马急,径窄野猿愁。”这条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荆棘丛生、坡陡沟深、悬崖峭壁,就是擅于攀登的猿猴也感到发愁。尽管解放后开通了国道,修建了双向车道的柏油(水泥)马路,但崎岖的山路,左拐右拐,让人感觉头晕眼花。如果追溯到二千年前,可以想象“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是多么地艰险。井陉古村落之吕家村街道井陉古村落之吕家村街道井陉古村落之吕家村街道井陉古村落之大梁江村貎

股肱重地扶燕阙,貔虎雄关控太行。——题记

井陉西口之旧关城楼

“襟喉燕赵古称雄,回斡羊肠一径通。”(清·沈兆霖)井陉古道连接冀晋,因为地形险要、位置重要,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古路两端的路口就是井陉口,占据了井陉口,就等于扼住了井陉古道的咽喉。历史上关于“井陉口”的最早记载就是《史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背水之战”。关于韩信背水之战,《史记》中有生动的描写,既写出了井陉古道的奇险雄伟,也写出韩信的智勇双全,战场范围波及今天石家庄西南部的井陉、鹿泉、元氏、高邑、赞皇等地,双方投入兵力达三十万之多,成为古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范例。关于战争的轨迹,《井陉县志》总纂梁建楼先生曾经专门研究过并写进了县志。公元前年,韩信打败了魏王豹、俘获代相夏悦,挥师从山西阏与(今和顺)经井陉西口,进入井陉古道,背水设阵,诱敌深入、暗出奇兵,因赵军主帅成安君陈余不听李左车建议,被韩信追至元氏、高邑、赞皇一带,“军败鄗下,身死泜上。”最后在赞皇槐水岸边被斩杀。井陉关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儿?我请教过河北省文物专家、井陉窑考古领队孟繁峰先生,他曾对井陉古道进行过考察。井陉盆地处于太行山的断裂带上,它就像莲花座儿一样,有好几个关口。贯通东西口的古道是连通晋冀之间的大道或者官道,除大道外,太行山内还有若干“间道”,即小路,比如井陉西南口、南口、北口等,地理位置都很重要,从军事意义上来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时出于战争需要,也在此筑城设关。这些关和位于官道上的井陉关相互呼应,是广义上的井陉关,也可理解为是井陉关的附关。井陉古道示意图采自《初论井陉窑》一书井陉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上,特别是在诸侯割据、天下动乱纷争时,往往有重兵把守。但什么时间开始修建“关”城,目前不太清楚。在沿途考察了旧关、固关、娘子关和土门关后,我似乎感觉到井陉关的演变过程是这样的:古道天险,军事要地,先有兵士把守,后来演变成安营扎寨,再后来筑城设关,常年驻军,扼守交通要道。一般来说,战争年代出于军事需要,会注重关隘的建设。一旦战争和解就会马放南山、铸剑为犁。反之,战争风云如起,统治者就会再修关城,井陉关的建设也是这个道理。历史上的井陉关,就是围绕井陉古道的东西两口建设的。根据政权更替和战争需要,关口不断移动和修建。对于它们之间的沿革更替,史书上没有清晰的记载。我认真学习研究了谭启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大体看来,先秦时称井陉塞,秦汉时称井陉口,北朝至隋时称井陉关,唐朝时期分别称井陉故关和土门关(井陉口),五代和宋辽金时,政治中心发生变化,在井陉西口一带设承天军(寨),元明清时代,井陉关指的就是今天的旧关和固关了。井陉西口之固关城楼井陉关最早指的就是今天的旧关。旧关位于古道的险要之处井陉西口(亦称西南口),这里不仅是是冀晋之间的咽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处于太行山自高向低的下坡处,军事作用更为突出。但究竟何年何月在此筑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魏北朝时代,由于战争频繁、民族纷争、王朝更替,统治者便在此筑城设关。估计在北朝后期,由于东魏和北齐的政治中心东移,为保证河北、山西的畅通,此关可能废弃不用,这一点可从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得到证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三“广阳县”条中记载:井陉故关在县(按:广阳县,今平定县)东北八十里。李吉甫是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他称井陉关为“井陉故关”,而称“土门口”为“井陉关”。至少说明到了唐代,位于西口的井陉关已经被位于东口的土门关代替了。到了明代,不甘心失败的蒙古残余势力,经常袭扰大明王朝。他们沿太行山南下至井陉故关,因为年久失修,蒙古差点攻破关口。为此,明正统二年()明朝曾对关城进行修缮。后来鉴于此处不是太理想,又西移十里,选择了地形更为险要的地方构筑新关。长期以来,这里就叫故关,位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在石太铁路未建成之前,这里是通往京城的大道。在明朝嘉靖年间关口西移建立固关后,这里就被叫作旧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晋冀两省间公路交通的要冲。正因为此,每次开展重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它都首当其冲,比如在修国道时把北天门城楼拆掉,修建石太高速时又把其余的建筑拆掉了。目前旧关的老建筑都已不存在,只留存一个后人修建的关门楼。从旧关沿苇旧线到娘子关,中间就是古道上最为艰险的道路--俗称“九公里坡”,民间也叫关沟,就是指从旧关到娘子关的山路,原来就是无名小路,主要是便于两关之间联系。这一路段可说是真正的盘山公路,弯多、坡陡、路窄,有一年我从山西回河北路过此地,曾遇堵车四小时。近年来,山西省平定县对此路段进行了整修,扩建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道路比以前畅通多了。站在坡岭上远望九公里坡山路,真是无限苍茫、感慨万千。历史上在井陉发生的战争很多,从秦汉之际的背水之战,到近代的百团大战,一次次战役战斗,就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太行之山何崔嵬,岩幽谷隐藏风雷。”(明·石珤)穿越历史的迷雾,我仿佛看到夜景下、山谷中、绵河畔,方圆百里的战场上,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杀声震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古道沿途各村都在开发旅游、挖掘历史文化故事,那历史的鼓角好像仍在山谷中回荡。井陉西口之井陉故关(旧关)平定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路标平定太行一号公路之“九公里坡”

扼塞井陉西南矗,总领隘口三十六。——题记

井陉西口之娘子关城楼

从旧关出发沿九公里坡往北就是娘子关。娘子关在唐朝以前叫苇泽关,这里也是连通山西与河北的一条山路,亦被人看作井陉西口。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朝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因民间传说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于此,可能是历史上女将守关的故事比较少,出于对女英雄的仰慕,故娘子关一名一直传用至今。娘子关因其战略位置的特殊性,历代都把它作为军事要塞来管理。隋朝开皇16年(年),在井陉县置井州和苇泽县,这里归苇泽县管辖,故名苇泽关。隋大业元年(年),苇泽县又并入井陉县,大业13年(年),苇泽县又分离单设,到贞观元年(年)再次将苇泽县并入井陉县。所以,《元和郡县图志》称苇泽关为苇泽故关。唐代以后,苇泽故关再次被朝廷委以重任,成为军事重镇。唐大历年间(年—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金代设“承天军”,明代为“承天镇”,清代增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为是军事重镇,它的管理体制和固关一样,由直隶巡抚管辖。目前看到的这座娘子关,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年)所筑。有南、东两座关门和长约米的城墙。南城门也称内城门,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楼复印檐下悬有巨大匾额,上书“天下第九关”,门洞方额上书写“京畿藩屏”四个大字。东城门为砖券门洞,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关”五个字。关上有对联云:“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娘子关素有“三晋门户”之称,登上关楼远望,颇感雄关漫道。关城和长城融为一体,关下是滔滔河水,把守此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外古道,蜿蜒起伏,新修的铁路大桥和公路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从娘子关到井陉天长镇,中间就是古道上有名的古村落--乏驴岭。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的宝驴曾困乏于此,因故得名。这条路历来就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十七师与日寇曾激战于此。旧石太铁路上著名的乏驴岭铁桥就位于此,铁桥是上个世纪初法国人修建的,现在大桥铁架上还有“巴黎”的字样。日寇侵占井陉后,修建碉堡在此守护,年后,铁路改线走熊猴湾,铁桥拆走钢轨,但由于村民出行需要,大桥保留了下来,如今乏驴岭村正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乏驴岭大铁桥如盘龙般端坐在那里,这座建于年的大铁桥,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道、古桥、古关的沧桑巨变。井陉西口之娘子关城门洞井陉西口之娘子关长城井陉乏驴岭大铁桥正面井陉乏驴岭大铁桥侧面井陉乏驴岭古村落位于井陉东口的土门关,和西口的旧关(固关、娘子关)相对应,在汉唐时代一直都是秦晋与冀鲁之间的门户。特别是到了隋唐时代,山西、陕西一带成为政治中心,为防备河北藩将对京师的威胁,朝廷重点对井陉东口加强防护,土门关的地位开始上升,当时人们把土门关称为井陉关。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三中把井陉西口的关称为“井陉故关”,并说“今按井陉亦名土门。”该书第十七卷“获鹿县”条中又说“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获鹿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说明唐代的井陉关就是指土门关了。遗留到现在的关门楼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清代举人魏琇在《初修土门西阁记》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意思是说土门关是战略重地,汉唐以来派重兵把守,和潼关、蒲坂关(亦名蒲津关,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样是军事要塞,在这里除发生过背水之战外,最有名的就是安史之乱中的土门关战斗了。唐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共同抗敌。颜杲卿、颜季明父子设计杀死镇守土门要塞的叛将李钦凑,夺回土门,并由颜季明把守土门关,河北诸郡纷纷起兵响应颜杲卿、反攻叛军。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城破被俘,父子均惨遭杀害。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派人找到侄子颜季明和兄长颜杲卿部分尸骨予以埋葬,并用悲愤之笔写下了《祭侄文稿》,忠义热血,一气呵成。文稿表达了对兄侄的怀念和对叛军的控诉,书写了战争的残烈,彰显了作者的忠义情怀和书法功力,这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空前绝后。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法珍品,被誉为中国书法行书范本,它的流传还促进了土门关的扬名于世。安史之乱后,土门关的作用日趋衰落。唐、五代、宋以后,这里是辽金元明清的京畿腹地,其作为军事重镇已经不再。特别是明朝时期,重点防备西北部的蒙古残余势力,朝廷派兵主要把守北京周边的关口以屏障京师,因此井陉西口就成为战略重点,土门关作为军事重镇作用就不重要了,且年久失修,日趋荒废。《获鹿县志》上有一首明朝杨睿先生写的“获鹿八景诗”,提到土门关时说是“残碑剥落遗韩庙”。清代魏琇在《初修土门西关阁记》中所言,“天下一家,隶于内地,加以沧桑多感,陵谷频移。汉淮阴侯之金戈铁马,今日之瓦砾土桴;李司空之壁垒旌旗,今日之颓垣败石。”意思是说天下一统,土门关位于京畿内地,世间沧桑巨变,关口不断移动变换。当年汉朝韩信、唐朝李光弼的战功遗迹,如今变成一片瓦砾败石,土门关日趋颓废,真的是“古道西风瘦马”了。一直到几年前,当地人为发展旅游,在土门关附近新建了一个旅游小镇,但和昔日的土门关不可同日而语。土门关驿道小镇远眺井陉古村落之于家村

苍崖翠壑几层环,乱插危峰见固关。径窄难容人并过,城高不放雁轻还。——题记井陉西口之固关城门楼

在回顾梳理了井陉关的发展演变脉络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接着欣赏固关。站在固关门前,我们上下观看。一道来的同事兼司机小李以前曾来过这里,他讲了一个很拗口的说法,固关是新关,旧关是故关,又谈到当地人还有一个说法,“固关没有故关古,故关没有固关固”。如果不了解关城变迁的历史,是无法理解这其中含义的。前面谈到,故关就是井陉关。到明代嘉靖年间,蒙古经常窜到内地扰乱,沿太行山南下率军攻打故关,因故关地形险要不足,险些被虏寇攻破。为加强防御,嘉靖皇帝下诏移关设城,真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工两千多人,于年将故关西迁十里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意为“固若金汤”,这就是固关名称的来历。但因故关和固关在读音上难以区分,人们就把故关称为旧关,固关称作新关。井陉西口之固关城门洞说到旧关变新关、故关变固关,还要提到一个人,江西人王士翘,他于嘉靖二十六年(),出任巡按西关御史,巡察居庸、紫荆、倒马、固关四关。因巡按御史“巡历一年,满日复命,造册画图,贴说进呈”,巡察一年期满后,要回京复命,把四关情况造册画图,附上说明呈给朝廷。所以,他在任期间,广集资料,悉心巡察,最后编纂出了一部记述京西四关的方志书——《西关志》。今天固关景区的石碑介绍引用《西关志》说:“故关,古井陉口。按史,韩信、张耳下井陉出背水镇破赵,斩成安君,即此地也。国朝正统二年(),于井陉南界平定州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属真定。因其旧为关隘,名曰故关。嘉靖二十一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地当要冲,而旧城险不足,乃西(原碑文为北)筑隘口,去井陉四十里,即今新城”。为此,王士翘赋诗一首说明了关名更改事宜,其诗《固关旧以故名今改固云》就镌刻在固关景区的石碑上,供游人鉴赏。井陉西口之固关景区石碑固关长城是这里的特色建筑,非常雄伟。据固关旅游景点介绍说,经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考证,认为这段长城属于中山国长城,约建于公元前年左右,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早年,是我国唯一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石砌长城。中山国修长城史书上确有记载,《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年),中山国筑长城”,但中山国修筑的长城是不是这一段呢?公元前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残余势力进入山中,至公元前年左右,中山桓公复国并迁都于灵寿,也有可能中山人为了强国御敌而悄悄进山修长城,但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井陉官道还没有修,太行山属于天然屏障。中山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又是如何越过沟谷天险到太行山脊背修长城,需要进一步考证。明代万历十七年(年),对固关长城进行复修,同时对关城进行加固维修。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关城修得非常气派。城内建有三座衙门,俗称为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大衙门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庄懿王”坐镇指挥;二衙门设在后街,“把总”负责办理军事公务;三衙门设在固关关口附近,为“守备”负责把守,征收关税。《明史·地理志二》平定州条下记载: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说明固关军事地位还是很高的。顺便说一下,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特殊编制,设置与一般千户所相同,正千户一人为正五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不隶属于当地卫所,而是直属于都指挥司。所以,固关和娘子关为什么归直隶管辖,就是这个原因。今天来到关城,仍然能看到旧车辙、旧长城和关口。原关城已毁,现在看到的关城是近年来新关村村民自己重建的,是个不错的旅游点。据在此值守的村民说,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从河北真定府迁过来的,是守关人的后代。听说我们从河北来,当地老乡很亲切,还给我们讲了于成龙过固关题诗的故事。当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回老家葬母事毕后,朝廷任命其为两江总督,于成龙辞乡赴任,是年已经65岁了。在出固关离晋之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恩假归里葬亲过固关作》,诗曰: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全诗既有对自己仕途的历程回顾,又有对皇恩加身的感谢。今日读来,仍能感受其忠君报国之心和离乡出关的家国情怀。固关门前之于成龙塑像“扼塞井陉西南矗,总领隘口三十六”。井陉盆地的出口不止一个,还有北口、南口、东南口等许多,这次我们只是沿着东西大道进行了行走,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去实地察看。千百年来,由于关口的变化,人们对井陉关的认识也不一致,查阅《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网上搜索,解释的也是仁智各见。比如《辞海》第六版第页“井陉关”词条解释说:“古关名,又名土门关。太行八陉之一,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而对于土门关,则连词条都没有。列宁曾经指出:“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目前,关于井陉关的这几个地名,都不在井陉县的行政范围内。无论是旧关、娘子关、固关,还是土门关等,都在去井陉化,比如石太高速山西段,既不叫太石高速也不叫太井高速,而是叫“太旧高速”(太原到旧关),更有好事者甚至还把谭嗣同“题诗独上井陉关”改成“题诗独上土门关”。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很难从中找出井陉的字眼。由于地理上的分割,给研究者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不能不说是井陉古道、古关的一个遗憾。实际上,历史上由于政权的更替、诸侯(军阀)割据,一些险要关口前后移动也是常见的。典型的就是函谷关,战国时的函谷关与汉代的函谷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者在河南灵宝县境内,后者则东迁到洛阳新安县境内了。井陉关也一样,伴随朝代更替和地方势力的影响,风云多变,沧海桑田,关口移动、变迁和重修也是正常的。行走在井陉古道上,目睹着井陉关的风雨沧桑,感受着井陉关的时代变迁,突然觉到考证井陉关的所属管理并不重要了。因为天下一统,交通四通八达,作为关塞的井陉关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经过历史的积淀,井陉关文化已经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井陉关文化是一种交通文化。先秦时期开通井陉古道,便利了太行山两侧人民的交往,尽管由于军事需要筑城设关,但经济文化交流仍是其主流。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观运粮图》中说“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陉登太行。”正是井陉古道繁忙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为提升井陉古道的运输能力,先后修建了公路、铁路,近年来又修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井陉古道雄关的背后,反映了古往今来的交通运输业,反映了晋冀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井陉关文化是一种战争文化。“只今斑马萧萧处,不必从军亦断肠。”(清·高清典)在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短兵交接,刀枪剑戟,谁占据有利地形谁就掌握战争主动权。井陉关因其独特的位置成为重要的军事关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有二十多次,著名的有战国时王翦领兵灭赵、韩信背水之战、颜杲卿土门关之战、刘光才抗法之战,每一战都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比如背水之战韩信提出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李左车提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仅是对孙子兵法的应用发展,而且充满了辩证法,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井陉关文化是一种诗词文化。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或以井陉关自然风光为题、或咏史怀旧抒情等,留下了绝美的诗篇。友人王律先生主编的《古道雄关赋》就对此进行了搜集整理。既有杜甫、陆游、孔尚任等文学大家的杰作,也有康熙、于成龙、张之洞等帝王将相的咏史感叹,更有颜真卿、文天祥、谭嗣同那样的忠臣烈士之作。多少年来,这些优美的诗篇,不仅歌颂咏赞了井陉关的雄险沧桑,还激励了后人不畏艰难奋勇向前。井陉关文化还是一种创业文化。古道雄关是个整体,关和路相连,路和村直通。遥想当年,我们的祖先为了连通太行山的东西两侧,披荆斩棘、移石填沟、开通古道,真可谓是历尽艰辛、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正因为开通了井陉古道,促进了太行山两侧的来往交流,从而也彰显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后世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继承了先辈们艰苦创业、不畏艰险的精神,不断地开发建设着井陉盆地。就是在当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井陉人民修建了绵右灌渠,最近又修建了井陉天路,这种传承,不就是中华精神、中华文脉的继承弘扬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井陉古道及井陉关,涉及河北石家庄、山西阳泉两省两市和井陉、鹿泉、平定三县区,希望两地的专家学者共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yangzx.com/qysly/120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