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湖北简称“鄂”,主流说法是:先秦时期,鄂氏族在武昌附近建立的诸侯国。

此外,还有花萼说、猎捕鳄鱼说等其他解释。

如果从主流说,这个鄂国是源于分封,还是当地的土著氏族?

我们回顾一场年前的战争,希望能提供另外一种解释。

遗址残存城墙

鄂侯国源于黄河流域?

上古至夏商时期,湖北地区属于黎苗族活动范围。从武王伐纣到周公东征,西周建国初期分封许多诸侯巩固政权,分封地点基本在陕西、河南等地。

从既有历史资料来看,鄂国出现在江汉平原,可能不是由于分封、或者地方土著形成,而是因为一场战争引起的迁徙。

这就不得不转向公里之外的邘国古城了。

邘邰村,现属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村东南存邘国古城遗址。

邘国原称鄂国,商封鄂侯于此,立鄂侯国,属商畿内地。

公元前年,周文王西伯昌伐鄂。

失去家国的鄂族人不断南迁,直到荆楚江汉才摆脱了周朝势力的侵迫。

鄂族人南迁到湖北(以武昌区域为中心),不断繁衍生息,是否是湖北简称“鄂”的原因呢?

城墙夯土层依稀可辨

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其家国命运

周文王为何要伐鄂?

这就要说到鄂侯国所处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先秦时期,都城所在地为京,京外为畿,畿外为辅,辅外为郊,郊外为野。

清《怀庆府志》称沁阳区域是“畿内地”,就是说鄂侯国是殷商的门户,是防御西部势力入侵的西大门。

鄂侯国重要,不仅是为殷商把守门户,还与周伐商的军事谋划有关。

周伐商的行军路线,有两种考虑:一是沿黄河经崤函渡孟津,顺太行山南麓东进,直趋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是由晋南经安邑、黎城越太行而南,攻朝歌侧背。

周文王伐鄂,是为了路线一;伐耆(今山西黎城县),是为了路线二。

特别是鄂侯国所在地,是两条行军路线的交汇地点。由此地北上太行山,过天井关进入上党盆地,即抵黎城。

战略性如此重要,鄂侯国首先被征伐。

而且,此地北据太行山、南控虎牢关,对周初营建的洛邑起到东北方向的防卫作用。

这么重要的地方,需要绝对心腹据守。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此,立邘国,后改名邘邰。

残存遗迹符合“左祖右社”礼制

年过去了,人来人往,城起墙落。

历经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刀枪剑戟,夯土城墙上荆棘丛生,保存好的地方还能依稀分辨出三层土夯台,有的城墙顶部仅存一米宽的小路,在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古城西北还残存一座夯土高台,上下三层,高9米,面积约平方米,顶部平整,整体呈正圆形。据传是邘国的“社稷坛”,用于祭祀始祖后稷。这也符合《周礼》中“右社稷、左宗庙”的礼制,即“左祖右社”的规定。

沿着残存的古城墙走一圈,除了“社稷坛”、城墙外,别无遗迹。有的地方土层塌落,显出清晰的夯土层、夯窝。有的地方城墙断开约3米,似为城门位置。

唯有青青的麦苗已经秀穗,与土黄色的城墙相伴,年复一年,地老天荒。

城西遗存的社稷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yangzx.com/qysdl/11556.html
------分隔线----------------------------